520书包

繁体版 简体版
520书包 > 你好,1983 > 第四百五十二章 这是葫芦娃还是葫芦妹呢?(求月票)

第四百五十二章 这是葫芦娃还是葫芦妹呢?(求月票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今年的中秋节,刘青山一家很难团圆了:大姐和大姐夫留在县里,二姐远在大洋彼岸。

刘青山担心母亲心情不好,所以吃过晚饭之后,就领着家人,全都去招待所,和乡亲们一起过节。

吃着水果,品着月饼,聊着些家长里短和在首都的见闻,不知不觉,中秋节也就过去了。

第二天,就已经是月底,明天是国庆节。

今天的行程是去十三陵那边参观游玩,刘青山叮嘱大伙不要照相,有些东西,不可强信,也不可不信。

大部队出发,他则带人去了老宅子那边。

到了地下室,点亮两盏马灯,刘青山和老帽儿师叔再各自打开手电筒,在旁边照亮儿。

白二爷上去查看一番,然后开了腔:“是狼狈了点,不过应该能抢救过来,大不了多费点工。”

这都能行?

刘青山瞧着那些书画,本来还以为彻底报废呢。

幸亏昨天没有瞎翻乱动,要不然的话,那损失就大了。

白二爷嘿嘿一笑:“有些从古墓里面弄出来的书画文献,比这个还破损得严重呢,要不怎么能显出来我们这行儿的手艺呢。”

这个忙儿,别人帮不上,只能是白二爷领着张春雨,这师徒俩动手。

足足用了一个上午,算是把这十几幅书画,还有两个扇面,都完整地从那堆东西里摘出来,把白二爷给累的,腰都直不起来了。

刘青山心中也好生感动,觉得在修补这批书画的时候,给二爷再多加点钱。

中午找了个馆子,好好吃了一顿,白二爷就领着张春雨先回去歇着,剩下的基本算是粗活,就用不着他们了。

下午鲁大师就成了主力,刘青山和老帽儿打下手,或许是受到上午好运气的影响,竟然惊喜连连。

一尊铜鎏金的佛像,还有一尊纯金的度母,上面的宝冠和下面的莲座上,还镶着珊瑚、砗磲、玛瑙等宝石。

另外还有零零散散的,一些古玩玉器和瓷器之类,也有三四十件之多,也算是收获颇丰。

把这些东西也统统运回去,鲁大叔简单收拾收拾,一两天时间就能基本恢复如初,到时候,刘青山准备一起带回去。

等到晚上,接奶奶过来瞧瞧,老太太看着这堆东西,眼角也再一次湿润,嘴里哽咽着:

“我奶奶信佛,这个度母,就摆在她的佛堂里,现在闭上眼睛,还能回想起老人家的音容笑貌……”

秋菊奶奶也在一旁陪着掉眼泪,指着里面一件小巧的鼻烟壶:“我记得二老爷,手里最喜欢把玩这个的。”

奶奶点点头,轻轻拿起一个已经有些腐朽的鸟笼子:

“这个是我爷爷最喜欢的东西,那时候,整天架在手上,里面养一只画眉,我小时候总是偷偷地捉蚂蚱喂它。”

看着奶奶脸上流露出来的那股思念,刘青山觉得,这些东西,等老宅子修好了,就全都物归原处。

虽然这个笼子不能用了,但是笼子上面的饰物,还有里面的鸟食罐之类的,鲁大叔说,也都不是凡品,以后可以做个新笼子,把这些物件都用上。

这一夜,奶奶在这里流连了许久,直到更深人静,这才在爷爷的催促下去休息。

……

转过天,就是国庆了,这也是旅游团在京的最后一天。

去年的国庆是大庆,今年就比较平常了,不过广场那边的人,还是比往常多出不少,透着一股子喜庆。

乡亲们今天主要就是购物了,虽然夹皮沟现在也是全国知名的万元村,但是刘青山发现,大伙花钱的时候,就没一个大手大脚的。

就像张杆子,平时咋咋呼呼的,真到了买东西的时候,就给小曼买了一身新衣服,又给翠花婶子买了一件花衬衫,他自己愣是啥都不想买。

翠花婶子当然不答应,好说歹说,算是给他买了一件的确良半截袖。

其他人也都差不多,节俭惯了,都舍不得买东西,尤其是贵的东西,就算能买得起,也坚决不买。

搞得刘青山还得劝他们:“现在物价越涨越厉害,该花花。”

刘青山记得,等到八八年的时候,全国兴起一股抢购风潮,不管啥东西,吃的喝的穿的用的,先抢着买到家里再说。

最后商店里的东西都被卖光了。

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国家进行价格闯关,导致物价上涨,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,人心就渐渐变得浮躁起来的。

整个社会,也在精神层面,发生了重大的变革。

老支书也直叹气:“这两年,赚的是比以前多了,可是这钱,也好像越来越毛了。”

对此,大伙也都深有体会。

现在的夹皮沟,经过上一次分红之后,谁家的存款都超过万元,这钱在银行里放着,确实没啥大用。

因为每年都在赚钱,这存款的数额,只会增加,不会减少。

刘青山听了大伙的抱怨,倒是心里一动:他那些金条正想处理呢,财宝不出外国,不如就卖给乡亲们好了。

总比过两年抢那些柴米油盐强啊,起码在短期之内,黄金还是能保值的。

这件事,也给刘青山提了个醒:乡亲们手里的余钱越来越多,也该适当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消费和投资。

十月二号这天,夹皮沟的百人旅游团,终于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。

对绝大多数村民来说,一个崭新的世界,在他们眼前展开。

而且随着以后不断走出去,他们的视野,也会越来越宽广……

“哈哈,到家啦,到家啦!”

下了大客车,娃子们便开始往家里飞跑。

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,可是怪了,出去几天,还真想家了。

想这个破破烂烂的泥草房,想那只使劲摇晃尾巴的大黄狗。

留在村子里的青壮,也都闻讯而来,迎接着自家的亲人。

“咋样啊,首都好不好?”

问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。

回答也基本差不多:“首都嘛,当然好啦!”

然后就讲起了天安门,讲起了故宫,讲起了长城,说也说不完。

猛听张杆子一声大吼:“不跟你们扯了,先看看俺那些弟兄们去,都想死俺啦!”

身后传来翠花婶子的吆喝声:“别急,先回家换了劳动服再去!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