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=4
Z代表的是某元素的核电荷数。
元素周期表中核电荷数为4的元素是哪个?
氢氦锂铍硼、碳氮氧氟氖……
很明显,铍的核电荷数为4。
这题通过一堆符号、数学运算和物理原理解释了一个现象,即气体放电的复合过程中,Be2+离子被俘获。
这道计算题历经一系列的推导计算,沈奇最终给出的答案是:Z=4,它是铍元素。
从宏观的海市蜃楼,到微观的离子俘获,世界上的大部分现象都可利用数学、物理方法予以解释,这是科学之美,这是科学之力。
当然也有人类科学家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,这些难题留给15级之上的非人类去解决吧。
沈奇用了1个小时完成前两题。
前两题确实有一定难度,不是学霸搞不定。
这份复赛考卷也是调皮,前两题难,后面的大题反而不是太难。
第三题20分、第四题24分、第五题20分、第六题22分、第七题20分。
沈奇又用掉1个小时,做完中间的五道计算题。
此时过去了两个小时,沈奇完成了复赛理论考试八题中的七题。
最后一道计算题,26分的分值,分值为全卷最高。
“卧槽?”沈奇连审三遍题干,“大轴子题这么简单?送分?还是假扮送分的送命?”
最后一题的题干是:
“设空气中有4/5的氮分子和1/5的氧分子。”
“地面附近温度为27℃,压强为1atm。”
“距地面10km高度处有一个截面积为1平米的球形人造卫星,以初速度绕地球运动。”
“如没有大气阻力,卫星的初速度恰好能使它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。”
“然而,大气阻力是存在的。”
“试求大气阻力。”
沈奇审了三遍题后,再审三遍。
呵呵。
渣渣。
别以为你披着26分的高贵华丽外衣,我就不敢搞你。
沈奇终于可以确定,分值最高的这道大轴子题,不过是只纸老虎罢了。
放卫星嘛,就是力学与热学相结合的物理现象。
因大气上升缓慢,可当做对流层作静态处理,此处存在大气重力形成的压强随高度减小的微分关系。
题设的氮分子和氧分子比例派上了用场。
随着高度提升,大气做绝热降压膨胀,可得出温度与压强的方程。
借助力学知识,不难估算出卫星运动的初速度,它与第一宇宙速度7.92km/s接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