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还记得有一年,欧洲某个很小的拍卖会上预备拍卖洪武釉里红梅瓶,圈里很多人都知道。原来的拍卖安排在下午,但是因为前面的东西拍得很快,上午就轮到拍卖它。”
“当时在场的只有5个华夏人,于是他们商量不要争,合起来花很少钱就买下。然后转手拿给苏富比再去拍,拍出一千多万,每个人差不多赚两百万。”
“这完全当生意做了,不是收藏。但很遗憾,现在很多人都这样做。”
老人看着苏渊年轻的脸,语重心长道:“真正收藏家一定要认定自己的目标,要有审美品位、有耐心、有历史和鉴定知识。慢慢积累,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大收藏家,否则来得快去的也快,我就见过很多这样的。”
“我们的东西不是锁在保险柜里,而是陈列在家里。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来过我们这里进行交流。对真有兴趣的人绝不保守,把心得体会无偿的告诉别人,有些新人刚开始不知道如何收藏,看完我们的东西就知道该买什么样的。”
苏渊听完很感叹,难怪港岛收藏水平高,就是因为有一批老前辈无私分享经验,以身作则,让新人少走弯路,少花冤枉钱。
收藏不能按照书本,更不能听人家讲故事,一定要看真的东西。就等于认识人一样,跟别人接触多了,人家怎样装扮一看就知道是真是假。如果没有见到过这个人,光听别人介绍,随便谁都可以骗你。
说完老人打开柜子,亲手把藏品一件件拿出来,苏渊轻声道:“您何必这么辛苦,每件事都亲自动手……”
老人摆摆手,认真道:“这些东西不舍得假手于人,其实辛苦过程中就有收获。如果全都是别人动手,自己就没有体会,你去服侍它,它也会回报你,尤其是手感。”
“很多老先生常来天民楼,像耿宝昌先生、冯先铭先生都跟我关系很好。耿先生比我大12岁,现在有92岁,但他看东西基本上不戴眼镜,也很少拿放大镜看,就是用手摸摸。”
“看看器形、底足,摸摸口沿,敲敲声音,就能准确说出窑口和年代,这个本事我一直没学会。”
“前年才去世的陈玉阶先生则完全不同,他跟仇炎之先生是师兄弟,他看东西就细的很,一个东西可以看几个钟头,翻来覆去地看。而且他看东西有自己的决窍,不跟别人讲,有时候高兴了才会跟我说,听他们讲完之后,仔细记录下来,再自己揣摩。”
递给苏渊一件永乐青花,介绍道:“天民楼的收藏重点是明清官窑,明代官窑到万历以后就非常糟糕,很多官窑停烧或由民窑来烧,叫官搭民烧。”
“到天启崇祯时,基本失传,很多写着天启年制的东西非常粗糙,所以资深藏家过去到万历以后就不收了。”
“父亲是文人,年轻时写文章,编报纸杂志,对文史艺术早有兴趣。只是经济所限,加之连年战乱,没有条件收藏。”
“直到来港岛做生意,有经济基础后才开始买一些东西,陶瓷字画都有。当时这里也没有拍卖,苏富比是1973年才来,大部分都是在博雅、中艺、集古斋这些地方买的。”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.com。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: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