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62章 进坞堡,桥头遇机关
2016-07-17 作者: 苕面窝
第662章 进坞堡,桥头遇机关
广成泽实际上是一处温泉,又叫广成湖,还有一个惊天动地的名字,叫做“万古神汤”。
史书记载,广成泽在西汉初年称温塘,东汉末年为皇帝游猎地,隋朝设温泉顿亦称温汤泉,唐改称温塘,亦称汤王街。
汉唐“九帝三后”以及李白、杜甫、欧阳修、苏轼、苏辙等曾前往洗浴。唐太宗李世民曾四次临幸温泉,并建有“清凉宫”、“愈痹阁”。
女皇武则天也曾三次临幸温泉,并在此建行宫、筑祠阁、刻碑文。武则天率群臣在温泉“流碑亭”饮酒时作诗,由上官婉儿评定甲、乙等级,最后汇编成一本《流杯亭侍宴诗集》,传为风流佳话。
李宪前一世仅仅在资料上看见过广成泽这个名字,并没有见过名扬千古的广成泽,因为后世变成了岘山水库。
追索武元春留下的踪迹而来,李宪突然看见一幅让他目瞪口呆的场景。
湖面白雾蒸腾而上,好似春雨初霁,又如仙女浴波。正午的阳光似乎无力穿透雾霭,只能在空中留下变化无穷的绚丽云层。恰如人间仙境,美轮美奂。
李宪不是过来观光旅游的,而是来找人的。虽然眼前的景色美不胜收,但是他此刻没有丝毫心情驻足欣赏。
原来,李宪带着韦冬宁一路追踪过来,李宪心头的疑惑越来越重。
李宪仅仅是在远处看了一眼,并没有靠近广成泽,因为他发现三里多路之外有一处寨子,用望远镜仔细一看,牌楼上是谢家寨三个字,他心中的疑惑达到顶峰。
谢家寨,南对广成湖,东临洗耳河,西邻汝州至嵩山古道,但是构造非常独特,居然只有一座南门进出,而且外面还有一座吊桥。不过吊桥目前没有拉起来,还能够自由进出。
李宪初步推测,谢家寨东西宽约百米,南北长约两百米。西部与河岸连在一起,沿南北河岸延宽处的高崖边开挖了十米宽、十米深的壕沟,使寨子与河岸分离,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孤岛。
寨子正南有一个二十米见方的巨型土台,李宪推测应该是挖壕沟的土堆砌而成,变成了一个高度九米的祭台。
李宪心中的疑惑有两点:
第一,从上面看下去,谢家寨里面都是农田,说明居住的都是农户。武元春留下的痕迹,为何指向此处?
第二,俗话说:有入有出才是活路。谢家寨三面临水,一面是绝壁,只有一个南门进出寨子,而且开在约十米高的土崖正中。从兵法角度来说,谢家寨固然利于防守,却是兵家绝地,武元春跑到这里干什么?
韦冬宁接过望远镜,对脸色阴晴不定的李宪说道:“公子既然确定武元春留下的踪迹指向那里,不管有什么古怪,我们也只能过去看看。站在这里犹豫不决,很可能要坏事,毕竟时间对我们不利。”
李宪摇摇头:“不是我说武元春留下的痕迹指向那里,而是这条路的终点只能是前面的谢家寨,再也没有另外的地方可去。要不然就只能跳湖,我想武元春不会跳进湖里去了。可是谢家寨分明是一个农家寨子,难道这里也是神霄派的秘密窝点?”
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,李宪只能继续前进。
为了进入寨子,李宪和韦冬宁只能显露身形,从山梁上的密林中下来,半山腰是两米多宽的坡道上。
根据路面上的车辙推断,这应该是一条通行马车的斜坡道,斜坡道的尽头就是那座吊桥。
极为古怪的是,李宪和韦冬宁越过谢家寨牌楼,发现吊桥上有三三两两的农民进出。虽然有几个人对韦冬宁这个美女侧目,却没有人上前打招呼询问什么。
两个带着兵器的陌生男女进入寨子,居然没有人问一声,说明这里的人经常看见陌生人,已经习以为常了。
李宪心中有所明悟:谢家寨果然非同寻常,这就有点意思了。
既然没有人过问,李宪和韦冬宁仿佛小两口有说有笑,悠然踏上吊桥来到门楼前面。
让李宪更加奇怪的是,一个小伙子赶着马车从门楼里面出来,看见李宪和韦冬宁并肩越过吊桥,他居然让马车退出去闪到一边。
行人让车,这是基本常识。赶马车的小伙子给行人让路,说明他心中对携带兵器的人有一丝畏惧。
肯定是畏惧,而不是敬重,因为李宪的眼角余光一览无余,没有看见小伙子脸上有什么敬重之色。
“公子,看来我们没有白来一趟。”韦冬宁也发现了问题:“这里的农户肯定对提刀背剑的人见过很多,所以没有什么惊诧的表情。但是他们神情紧张,而且还高度戒备,说明他们对江湖人并没有好感。”
李宪神情凝重,但还是勉强露出一丝微笑:“既来之则安之。见怪不怪,其怪自败。我们进寨子看看,不用管别人的看法如何。”
李宪当然神情凝重,因为他肩负着追踪的重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