窑场的琉璃作坊已经烧过两次,都因为透明度不好、杂色多,归为次品,等待回炉。
不管是琉璃还是玻璃,烧制塑形之后,还需要很漫长的退火时间,所以耗时较长,直到现在还没做出成品
琉璃作坊是白先生带着夏府的两个年轻管事负责的。
试过几个不同渠道得到的石英砂之后,最后,把供货地点定在胶州郡的芒山,也就是邵毅让广源筹备的采石场,只是,这时的夏宴清还不知道而已。
夏宴清对于玻璃的理解,它首先要解决最基本的问题。
所以,她首先做的,是一批小块的平板玻璃。用耐热平板模和压制法辅助,可以做出平整度较好的玻璃。
这种玻璃的平整度和镜面效果差些,虽然没法儿和现代的玻璃相比,但这是古代,把这种小块玻璃镶在窗户上,或者做成灯笼,一定能获得前所未有的采光效果。
因为有了自己的作坊,可以使用敞开式烧制,玻璃液在烧熔的过程中,可以不停搅拌,不但能使原料充分混合,减少杂色和其它色斑,还能去除其中的气泡。
待到玻璃液达到要求,就可以分次获取玻璃液,在平板模具上压制成型。
这种做法,可以在玻璃中间夹上各种金银丝图案……那绚丽美感,绝对能让古代人倾倒。
只要这次的玻璃透明度还好,下次烧制,就能试着把金银丝图案压进玻璃中。
至于大块的,镜面效果好的玻璃,她不是不懂怎么做,只是那做法太过惊人,没有一个合理的铺垫,她不好和人交代。
饭要一口一口吃,事要一点一点做,循序渐进才最好。
夏宴清来到作坊的时候,作坊里温度很高,两个年轻管事正带着人,把成型的平板玻璃送入退火窑中。
一个叫何中正的刚空出手,见夏宴清进来,忙迎过来行礼。
夏宴清没往前走,一个是往里走环境温度高,工匠们穿戴不甚整齐,没得给人们找麻烦。再一个,大家都忙着,她过去,人们做活儿还得躲着她,反而碍事儿。
她问道:“这次的平板玻璃客还好?”
何中正答道:“很不错,几次试制,这是最好的一次。透明度好,没气泡,杂色也少。”虽然回答的简单,但何中正的话语间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。
这若不是亲眼所见,亲手制作,他怎么也不敢相信,他居然也是能做琉璃的手艺人了。
琉璃呢,那可是传说中的东西,说神仙技艺也不为过。
他说完,冲着一个小工招招手。
那小工用钳子夹着一叠放置平板玻璃的架子,正打算送进退火窑。
随着小工靠近,一股炙热扑面而来。
何中正也是用的钳子,取下一层平板玻璃的架子,把小工打发走,让夏宴清看那块玻璃。
玻璃长一尺二寸,宽八寸,还带着玻璃液的余温。
何中正把玻璃稍稍举起,有些激动的说道:“姑奶奶您看,这批玻璃的清透度极好,也没有之前两批那种绿色,基本够得上您要求的无色透明了。”
姑奶奶说,他们烧的琉璃透明度好,用处也和过去的琉璃不一样,所以,应该叫做玻璃。
不管叫什么,能经过他们的手,用若干种砂砾和辅助材料,就烧制出这种闻所未闻、见所未见的玻璃,这是多大的际遇啊。
夏宴清凑近看去,在边角处看到两个细微的气泡,但也不错了,这么落后的条件,能有这种成品,已经出乎她的意料。